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

山东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于2011年由农业部批准组建,现有实验室面积1400㎡,配备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超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多功能水质分析仪、冷冻切片机等先进仪器设备120余台(套),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组织病理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水生动物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病诊断。主要承担山东省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和疫病防控等任务;宣传普及水生动物疫病预防知识,指导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进行疫病诊断,开展水生动物检疫人员培训等服务工作。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的3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的2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5人。中心于2010年9月获得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检测实验室认可,2012年1月获得省级计量认证资质。
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于1998年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组建,包括“健康无公害养殖技术与药物残留控制”、“海水养殖病害病原学”、“海水养殖动物免疫技术”、“渔用药物与抗生素替代技术”及“新品种开发与遗传育种技术”5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海水养殖病害防治、健康养殖及抗病遗传育种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现有固定人员32人,客座教授3名,访问学者9人,学术委员会由10位本领域学术专家组成。实验室现有实验面积1300平方米,仪器设备329台套,总值2000余万元。自成立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授权专利65件,授权软件著作权14项,制定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为产业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1000余次。
山东省海水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组建,2011年12月正式成立,2015年升级为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山东省主要海水养殖经济种类为研究重点,开展种质资源评价与养护技术、养殖环境、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2012年以来共申报项目60余项,授权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10余项。中心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主要技术辐射推广到山东、天津、河北、辽宁等地,极大推动了海洋牧场和渔业资源修复事业的发展。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心先后与摩洛哥渔业部门开展技术合作,为南非渔业部门提供技术服务,为斐济提供渔业技术培训等,达到国际同类平台先进水平。
山东省大型海藻资源保护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组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重点围绕大型海藻的应用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开展研究,全力发挥中心建设依托单位的人才、技术和硬件优势,积极推动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我省“海上粮仓”建设提供科技和平台支撑。中心建成后在大型海藻种质收集与苗种培育、资源开发与人工养护、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养殖设施与设备研发、疫病诊断与病害防控等方面进行了工程技术研究,并依托中心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工程化转化和技术成果的对外辐射。中心现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累计发表文章24篇,授权专利14项。依托平台申报项目21项,立项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项,为产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0余次。
青岛市浅海底栖渔业增殖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6月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批准组建,2016年6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青岛市科技局组织的统一验收。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以底栖贝类、腹足类、头足类、爬行甲壳类、鱼类以及匍匐类海珍品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浅海底栖渔业增殖为主要研究内容,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集成与优化浅海底栖生物苗种繁育技术,创新与培育优良种质,补充并完善底栖生物、底栖环境等相关基础研究,研究与形成底栖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构建完整的浅海底栖渔业增殖学理论体系,从而有效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于2014年7月获得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组建。实验室以发掘、保存、鉴定、创新利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海洋生物优良、濒危物种资源为研究方向,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凝聚科研优势力量,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与共享,建立完善的,集研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已完成了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共保存种质资源2000余份,建立了青岛市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公共服务凭条。承担了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获得科技奖励12项,授权专利42项,发表论文65篇,软件著作权12项,培养研究生14名。
青岛市大型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3年由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批准组建,打造成集自主创新、成果集成与转化、产学研有机结合、研发人才聚集的平台。中心开展了海带、鼠尾藻、海黍子、铜藻、龙须菜等多种大型海藻的良种选育、苗种繁育、中间培育、规模栽培、高效利用等多方面关键技术的攻关,并依托技术合作企业对形成的核心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推进大型海藻的产业化进程。建成以来,已申报项目74项,立项34项,争取科研经费2800万元;共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2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项。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
山东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及科研平台,涵盖“四库一中心”,即活体库、精子库、基因库、标本库及数据中心,面积达1000余㎡。主要开展水产生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种质创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收集保存种质资源400余种15000余份,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种质保存与评价技术体系。此外,开发了山东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网络共享服务平台与数字博物馆,实现了种质资源在线查询与共享利用,基于此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贝类智能识别系统和手机APP,识别率达85%以上,普及了海洋生物知识,提高了大众海洋保护意识。山东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对于保护保存我省水产经济和濒危特色种质资源,摸清我省水产种质资源基本状况,服务全省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创制优良品种,打好种业翻身仗,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山东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及科研平台,涵盖“四库一中心”,即活体库、精子库、基因库、标本库及数据中心,面积达1000余㎡。主要开展水产生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种质创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收集保存种质资源400余种15000余份,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种质保存与评价技术体系。此外,开发了山东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网络共享服务平台与数字博物馆,实现了种质资源在线查询与共享利用,基于此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贝类智能识别系统和手机APP,识别率达85%以上,普及了海洋生物知识,提高了大众海洋保护意识。山东省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库对于保护保存我省水产经济和濒危特色种质资源,摸清我省水产种质资源基本状况,服务全省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创制优良品种,打好种业翻身仗,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海生大泷六线鱼原种场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于2017年正式批复挂牌成立。原种场占地面积30亩,场内科研、生产、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配备沉淀池、过滤池、配电室、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以及饵料生产、供水、调温、增氧、清淤和场内运输等配套设施。生产车间的设计、建造水平先进,有综合性培育水体4000m3,单细胞藻类培育水体1000m3,还拥有海区围堰池塘45亩。原种场现有职工11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并聘任中国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目前原种场保存大泷六线鱼均采自青岛崂山区崂山湾海域,共保存规格350克以上大泷六线鱼3660尾,500克以上亲鱼2450尾。
青岛刺参良种场是由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于2007年批准组建的集科研、生产一体的省级良种场。良种场位于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苗种培育水体4000m3,单细胞藻类培育水体1000m3,占地面积30亩,配套设施主要有供暖系统、供氧系统、水处理系统、供排水系统、水质指标监测系统。青岛刺参良种场现有职工14人,其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6人,中级职称8人,并聘任中国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担任青岛刺参良种场的技术顾问。采用群体选育方法,通过筛选具备优良性状的品种,再进行群体的选择性培育,并不断从自然界中补充具有优良性状的刺参亲本,直到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且稳定遗传的刺参良种。目前良种场保存有300克以上自然种参3000头,后备种参9000多头,良种场年可提供健康优良性状种参5000头,培育健康优良性状参苗8000万头。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