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

海水养殖研究所主要承担海水健康增养殖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等工作。开展海洋经济生物生殖生理等基础研究,研发养殖环境容量评估、养殖水环境调控、养殖空间拓展和高效利用等技术;开展高效、健康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广;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与渔业、文化旅游、海洋装备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开展国内外海水健康增养殖的交流合作和咨询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产养殖新品种选育和引进、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新技术研发、渔业资源修复与保护、水产养殖工程设计与设备研发等。
研究所所长为胡发文研究员,副所长为张天文副研究员。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17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人。现有国家现代农业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现代农业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
研究所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0项;授权国家专利70余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聚焦土著品种大泷六线鱼高黏性鱼卵人工繁育难题,研发“单层平面授精和仿自然孵化”技术,突破人工繁育技术瓶颈,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海洋工程科技一等奖等;引进三文鱼新品种斑点鳟,系统研究繁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环境适应性等,构建了人工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国家海洋工程科技二等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技一等奖等;针对山东省魁蚶资源衰退严重、底播增殖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魁蚶种质资源评估与杂交育种、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形成了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关键技术,获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二等奖;针对传统牡蛎养殖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养殖模式单一、良种覆盖率低等问题,通过养殖设施研发、中间培育技术优化、养殖模式构建,形成牡蛎高效养殖关键技术,获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技术开发二等奖。
研究所现有山东省海水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岛市浅海底栖渔业增殖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海生大泷六线鱼原种场、青岛市刺参良种场、青岛市太平洋牡蛎良种场等省级原良种场。拥有显微注射仪、PCR仪、渗透压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质分析仪、显微镜、超低温冰箱等60余台(套),可开展基因编辑、分子生物学、常规生化分析、水质测定等各类研究工作。
未来养殖所将锚定建设国内一流海水养殖科研团队的长远目标,着力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地位。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我省主要海水增养殖品种,开展海洋经济生物高效健康苗种繁育、增养殖技术与模式研发及应用推广;深入践行“粮食安全”及“大食物观”,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养殖相关研究工作;聚焦“双碳”目标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开展黄河三角洲海水养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要渔业资源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工作。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