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海水增养殖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水增养殖面临的许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海水增养殖集中在水深6m以浅海域及水深6m以深海域表层空间,而水深6m以深浅海底层空间基本未利用;适于水深6m以深浅海底播的生物种类少,且因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大幅下降,而资源恢复生产周期普遍较长。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筛选适于在水深6m以深海域开展增养殖的生物种类,建立高效增养殖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在较深海域的绿色增养殖,恢复自然资源,拓展海水增养殖业新的发展空间,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山东省为例,其水深6~30m海域开发面积不足1%。而黄渤海6~30 m海域是刺参、鲍、魁蚶等底层生物种类的主要产地,生物资源开发空间广阔。我国魁蚶现年产量约2万吨,若年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时的约40万吨,可形成产值约100亿元,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本技术以魁蚶这一适于在水深6~30m海域底播的贝类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立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技术为目标,在开展魁蚶健康苗种中间培育技术推广示范的同时,确定魁蚶增殖的规格以及适宜温度、密度、时间等关键环节因素,形成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技术,从而推动水深6m以深海域底层空间开发利用、加快海水增养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有效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技术要点

        (一)魁蚶底播温度

        壳长1cm、1.5cm规格的魁蚶稚贝适宜底播温度为18℃~21℃,壳长2cm、2.5cm的魁蚶稚贝适宜底播温度为15℃~21℃。结合魁蚶苗种培育生产实际和其他研究结果,建议魁蚶底播增殖温度选择12℃~21℃。

        (二)魁蚶底播规格

        在不同底播时间下,壳长1cm、1.5cm、2cm的魁蚶稚贝潜沙速率均要优于2.5cm组。其中1cm组潜沙率波动最小,不同规格魁蚶在白天的潜沙率均略高于夜晚。因此,从潜沙能力来看,魁蚶底播规格以壳长1cm为宜。多棘海盘车对1cm和1.5cm组魁蚶摄食数量最多,2.5cm实验组摄食数量最少;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的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且魁蚶规格越大,多棘海盘车对魁蚶最大摄食量时间出现的越晚。如果从预防敌害的角度看,壳长在2.0~2.5cm的魁蚶个体作为底播苗种的规格标准较为适合。

        底播增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确定魁蚶苗种的增殖规格时要考虑成本、温度、底质、生产时效等各个方面。魁蚶规格越大,越能有效防御敌害,但过大的规格必然延长中间培育时间,增加成本,而相对较小的底播规格可降低魁蚶中间培育的成本。如果魁蚶苗种经中间培育可于当年底播,则可避免越冬死亡、提高中间培育产出苗种数量,从而节约育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可根据底播海域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规格苗种开展底播。

        (三)魁蚶底播策略

        魁蚶主要敌害生物(多棘海盘车)对4种规格魁蚶的摄食量随底播密度降低而下降。根据密度与被摄食、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多棘海盘车资源较大的海域,建议魁蚶底播时密度为30ind/m2左右,而在多棘海盘车资源较少或没有的海域,建议魁蚶底播时密度50ind/m2以上,并在养殖容量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底播密度。

三、注意事项

        (一)底播海域。底播增殖前,应对拟底播增殖水域进行生物资源与环境因子状况调查,并据此确定魁蚶底播增殖区及其生态底播量。对拟底播增殖区域进行地毯式拖网,疏松海底底质,清除海盘车、蟹类、螺类等敌害生物。

        (二)底播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强壮、外观完整、体表光洁。苗种从附着基刷下的时间应尽量在早晨进行,洗刷时需要遮阴,避免日晒、雨淋。气温和水温相差≥5℃时不刷苗。已洗刷的苗种要及时放至周转箱内入池,采用自然海水流水并充气暂养。

        (三)运输方式。苗种运输采用干运法,苗种抽样计数后,将苗种装车运至码头,再改用船只运至规定底播海域。苗种运输前,运输所用的车箱及船甲板应当先泼洒常温海水,再铺上经海水浸湿的草帘。苗种装船后,表层泡沫箱上面应当加盖浸湿的草帘防晒保温。从苗种起运到底播,时间应控制在3h内。

        (四)底播方式。选择春、秋季平流期,在底播增殖区内测范围,船只的航速与播撒速度协调,航速小于3节;苗种播撒密度为20万粒~30万粒/公顷。

Image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