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牡蛎浅海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近几年,山东省牡蛎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养殖规模达60余万亩,年产量90余万吨,约占全省贝类总产量的22.3%。随着全省牡蛎产业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养殖方式落后、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本高、牡蛎品质下降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省牡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山东省贝类创新团队对牡蛎养殖技术不断进行研发、试验、集成与熟化,逐步总结出一套绿色、高效的牡蛎养殖技术——牡蛎浅海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以该技术为核心技术的“贝藻参浅海养殖技术”项目和“乳山海域单体三倍体牡蛎大规模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荣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贰等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二、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殖设施及布置、苗种运输、苗种投放、日常管理及收获等。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养殖海区水深6 m~30 m,表层水温年变化范围以0 ℃~30 ℃为宜,盐度变化范围25~33,pH值为7.8~8.5,海底宜为泥沙、沙泥质,水质应符合NY 5362的要求。

        (二)养殖设施及布置

        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或水泥砣、橛缆、吊绳和网笼等部分组成,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其中,网笼网衣为聚乙烯材质,网目大小为4cm~4.5cm;格片为厚0.8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盘,板面上有多圈孔径约1.0cm左右的圆孔,格片直径≤32?cm,间距14?cm~16?cm,格片8~10层。

        每个生产作业区一般不宜超过133.33公顷,作业区之间应保留60m~100m的航道;筏架设置根据养殖区流速大小,筏向与流向呈45°~90°角,每台筏架有效长度以100m以下为宜,筏间距≥15m。

        (三)苗种运输

        将苗种从夹养海区收获上岸后,直接装入运输车厢内运至笼养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四)苗种投放

        投苗时间以每年9月中旬(水温稳定在25?℃以下)至10月下旬为宜,壳长≥5cm,感官检查外壳规整、附着物较少、离水时双壳闭合有力。

        在沿岸开阔处将蛎苗分装至网笼内,根据规格大小每层放置20个~30个个体为宜,还应结合养殖海区的饵料丰度以及浮筏的支持量而定。苗种分装完毕后将网笼装船,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网笼间距≥1.5m。

        (五)日常管理

        1、调节养殖水层

        根据海区水深、风浪和涌浪大小,网笼顶端距水面1 m~5 m,风浪和涌浪越大,养殖水层越深。

        2、防沉

        每3d~5d定期巡查一次,随着牡蛎的生长,应适时增加浮漂,防止因网笼过于沉重,造成设施下沉。

        3、防风

        养殖期间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强风来临前,应注意浮筏的浮力不要过大,可采取减漂或调整浮漂的系绳长度使浮筏适度下沉等办法对浮筏进行防护。强风过后,要及时检查,修整受损设施。

        4、分笼

        笼养时间超过4~5个月后,网笼附着的杂藻、淤泥等将影响笼内水交换或牡蛎生长,如不能及时出售,应进行分笼操作。分笼时,注意清除海螺、螃蟹、海星等敌害生物。

        5、应急处理

        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污染事件发生时,应及时收获或者移到无污染海区。

        6、养殖记录

        对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密度、养殖环境的变化及养殖水质的测量等进行记录。

        (六)收获

        牡蛎出肉率≥15 %即可收获。收获时,运用新型牡蛎养殖船用起重机、陆地起重机及塔吊起吊、搬运牡蛎,牡蛎进入生产车间后运用牡蛎清洗机、牡蛎分拣机、牡蛎打包机等进行牡蛎清洗、分级及打包,提高收获和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Image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