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主推技术

一、良种选育

1、栉孔扇贝良种繁育技术

2、虾夷扇贝良种繁育技术

3、单体三倍体牡蛎生态养殖技术

4、东营文蛤生态化产业开发技术

二、“东贝西养”

1、黄河三角洲区域“渤海红”扇贝引种及养殖技术

2、黄河三角洲区域单体三倍体牡蛎引种及养殖技术

 三、新型养殖品种增养殖

1、魁蚶健康增养殖技术

2、毛蚶大规模苗种健康繁育技术

 四、养殖模式创新

1、黄河三角洲区域贝类设施养殖技术

2、贝类产品净化技术

3、滩涂贝类资源修复技术

牡蛎浅海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近几年,山东省牡蛎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养殖规模达60余万亩,年产量90余万吨,约占全省贝类总产量的22.3%。随着全省牡蛎产业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养殖方式落后、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本高、牡蛎品质下降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省牡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山东省贝类创新团队对牡蛎养殖技术不断进行研发、试验、集成与熟化,逐步总结出一套绿色、高效的牡蛎养殖技术——牡蛎浅海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以该技术为核心技术的“贝藻参浅海养殖技术”项目和“乳山海域单体三倍体牡蛎大规模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荣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贰等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二、技术要点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殖设施及布置、苗种运输、苗种投放、日常管理及收获等。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

        养殖海区水深6 m~30 m,表层水温年变化范围以0 ℃~30 ℃为宜,盐度变化范围25~33,pH值为7.8~8.5,海底宜为泥沙、沙泥质,水质应符合NY 5362的要求。

        (二)养殖设施及布置

        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或水泥砣、橛缆、吊绳和网笼等部分组成,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其中,网笼网衣为聚乙烯材质,网目大小为4cm~4.5cm;格片为厚0.8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盘,板面上有多圈孔径约1.0cm左右的圆孔,格片直径≤32?cm,间距14?cm~16?cm,格片8~10层。

        每个生产作业区一般不宜超过133.33公顷,作业区之间应保留60m~100m的航道;筏架设置根据养殖区流速大小,筏向与流向呈45°~90°角,每台筏架有效长度以100m以下为宜,筏间距≥15m。

        (三)苗种运输

        将苗种从夹养海区收获上岸后,直接装入运输车厢内运至笼养基地,运时控制在24h以内,途中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等措施。

        (四)苗种投放

        投苗时间以每年9月中旬(水温稳定在25?℃以下)至10月下旬为宜,壳长≥5cm,感官检查外壳规整、附着物较少、离水时双壳闭合有力。

        在沿岸开阔处将蛎苗分装至网笼内,根据规格大小每层放置20个~30个个体为宜,还应结合养殖海区的饵料丰度以及浮筏的支持量而定。苗种分装完毕后将网笼装船,挂于海区的浮筏之上,网笼间距≥1.5m。

        (五)日常管理

        1、调节养殖水层

        根据海区水深、风浪和涌浪大小,网笼顶端距水面1 m~5 m,风浪和涌浪越大,养殖水层越深。

        2、防沉

        每3d~5d定期巡查一次,随着牡蛎的生长,应适时增加浮漂,防止因网笼过于沉重,造成设施下沉。

        3、防风

        养殖期间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强风来临前,应注意浮筏的浮力不要过大,可采取减漂或调整浮漂的系绳长度使浮筏适度下沉等办法对浮筏进行防护。强风过后,要及时检查,修整受损设施。

        4、分笼

        笼养时间超过4~5个月后,网笼附着的杂藻、淤泥等将影响笼内水交换或牡蛎生长,如不能及时出售,应进行分笼操作。分笼时,注意清除海螺、螃蟹、海星等敌害生物。

        5、应急处理

        当毗连或养殖海区有赤潮或溢油等污染事件发生时,应及时收获或者移到无污染海区。

        6、养殖记录

        对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密度、养殖环境的变化及养殖水质的测量等进行记录。

        (六)收获

        牡蛎出肉率≥15 %即可收获。收获时,运用新型牡蛎养殖船用起重机、陆地起重机及塔吊起吊、搬运牡蛎,牡蛎进入生产车间后运用牡蛎清洗机、牡蛎分拣机、牡蛎打包机等进行牡蛎清洗、分级及打包,提高收获和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海水增养殖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水增养殖面临的许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海水增养殖集中在水深6m以浅海域及水深6m以深海域表层空间,而水深6m以深浅海底层空间基本未利用;适于水深6m以深浅海底播的生物种类少,且因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大幅下降,而资源恢复生产周期普遍较长。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筛选适于在水深6m以深海域开展增养殖的生物种类,建立高效增养殖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在较深海域的绿色增养殖,恢复自然资源,拓展海水增养殖业新的发展空间,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山东省为例,其水深6~30m海域开发面积不足1%。而黄渤海6~30 m海域是刺参、鲍、魁蚶等底层生物种类的主要产地,生物资源开发空间广阔。我国魁蚶现年产量约2万吨,若年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时的约40万吨,可形成产值约100亿元,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本技术以魁蚶这一适于在水深6~30m海域底播的贝类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立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技术为目标,在开展魁蚶健康苗种中间培育技术推广示范的同时,确定魁蚶增殖的规格以及适宜温度、密度、时间等关键环节因素,形成魁蚶健康、高效增养殖技术,从而推动水深6m以深海域底层空间开发利用、加快海水增养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有效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技术要点

        (一)魁蚶底播温度

        壳长1cm、1.5cm规格的魁蚶稚贝适宜底播温度为18℃~21℃,壳长2cm、2.5cm的魁蚶稚贝适宜底播温度为15℃~21℃。结合魁蚶苗种培育生产实际和其他研究结果,建议魁蚶底播增殖温度选择12℃~21℃。

        (二)魁蚶底播规格

        在不同底播时间下,壳长1cm、1.5cm、2cm的魁蚶稚贝潜沙速率均要优于2.5cm组。其中1cm组潜沙率波动最小,不同规格魁蚶在白天的潜沙率均略高于夜晚。因此,从潜沙能力来看,魁蚶底播规格以壳长1cm为宜。多棘海盘车对1cm和1.5cm组魁蚶摄食数量最多,2.5cm实验组摄食数量最少;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规格魁蚶的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且魁蚶规格越大,多棘海盘车对魁蚶最大摄食量时间出现的越晚。如果从预防敌害的角度看,壳长在2.0~2.5cm的魁蚶个体作为底播苗种的规格标准较为适合。

        底播增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确定魁蚶苗种的增殖规格时要考虑成本、温度、底质、生产时效等各个方面。魁蚶规格越大,越能有效防御敌害,但过大的规格必然延长中间培育时间,增加成本,而相对较小的底播规格可降低魁蚶中间培育的成本。如果魁蚶苗种经中间培育可于当年底播,则可避免越冬死亡、提高中间培育产出苗种数量,从而节约育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可根据底播海域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规格苗种开展底播。

        (三)魁蚶底播策略

        魁蚶主要敌害生物(多棘海盘车)对4种规格魁蚶的摄食量随底播密度降低而下降。根据密度与被摄食、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多棘海盘车资源较大的海域,建议魁蚶底播时密度为30ind/m2左右,而在多棘海盘车资源较少或没有的海域,建议魁蚶底播时密度50ind/m2以上,并在养殖容量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底播密度。

三、注意事项

        (一)底播海域。底播增殖前,应对拟底播增殖水域进行生物资源与环境因子状况调查,并据此确定魁蚶底播增殖区及其生态底播量。对拟底播增殖区域进行地毯式拖网,疏松海底底质,清除海盘车、蟹类、螺类等敌害生物。

        (二)底播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强壮、外观完整、体表光洁。苗种从附着基刷下的时间应尽量在早晨进行,洗刷时需要遮阴,避免日晒、雨淋。气温和水温相差≥5℃时不刷苗。已洗刷的苗种要及时放至周转箱内入池,采用自然海水流水并充气暂养。

        (三)运输方式。苗种运输采用干运法,苗种抽样计数后,将苗种装车运至码头,再改用船只运至规定底播海域。苗种运输前,运输所用的车箱及船甲板应当先泼洒常温海水,再铺上经海水浸湿的草帘。苗种装船后,表层泡沫箱上面应当加盖浸湿的草帘防晒保温。从苗种起运到底播,时间应控制在3h内。

        (四)底播方式。选择春、秋季平流期,在底播增殖区内测范围,船只的航速与播撒速度协调,航速小于3节;苗种播撒密度为20万粒~30万粒/公顷。

贝藻参浅海生态养殖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上层海域养殖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在进行生态轮养的同时开展贝类筏式育肥养殖;底层播养海参、鲍鱼等高值海珍品,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空间和饵料资源,提高养殖产出。通过养殖种类间的生态功能互补作用调控水质,恢复海域生态环境,降低养殖病害发生风险,从而实现可持续生态养殖。

二、技术要点

        (1)贝藻兼养技术

        “一绳双挂、贝藻兼养”海带养殖技术要点:在每年冬季11月-12月份,选择合适的海区,一般水深8m~30m,海流的流速在0.17m/s~0.7m/s之间,在海区中设置筏身长度为50m~60m,直径1.5cm~2cm的聚乙烯筏架,筏间距5m~8m,每小区设筏20行~40行,区间距30m~50m,区与区之间成“田”字型纵横排列。设置完毕后,选购叶片舒展、色泽光亮、藻体健壮、柔韧的头茬幼苗夹在苗绳上,采用平养法挂于相邻筏架之间。仅此一项技术就使海带亩产量提高了25%以上,带动了我省海带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

        (2)虾夷扇贝生态养殖技术

        虾夷扇贝属于引进的冷水性养殖品种,近年来,虾夷扇贝养殖在长岛发展较快,已逐渐成为经济贝类养殖的主导品种。采取的生态养殖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A、筏式养殖:选择水质好、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使用直经15cm-20㎝,长度1.5m以上的刺槐木橛,在海底固定筏架。橛缆用直经为20mm-22㎜的聚乙烯绳索,长度与水深比为2.5:1或3:1;筏身(也称浮梗)用直经为22㎜-24㎜的聚乙烯绳,长度70m-80m;浮漂使用直经为280㎜-320㎜硬质球形塑料浮子。养殖笼为多层网笼。网笼网目规格在2cm以上,层数以15层和20层为主,盘径为34cm。每40-50行筏子规划一小区,区间距不小于30m,行间距为12m-15m。深水流大海区适当加大距离。苗种暂养和分苗筛选。购买的苗种下海1-2天后,迅速用40目网袋分袋,每袋数量控制在800-1000粒,袋内装双牵网附着基,下海15天后,将苗种全部移于14目网袋保苗,每袋数量300-500粒。当幼苗0.8cm以上个体占60-70%时开始分苗。笼间距70-80cm左右,每笼垂挂坠石,坠石重量1.5-2.5公斤,泡绳长度1.5-2m,笼绳长度2-3m,暂养水层控制在5-6m以内。B、大规格苗种养成。规格在2cm以上苗种,每层笼放置50-60个,10月份规格达到3cm以上,进行一次倒笼操作,小于3cm苗种继续保持每层50-60个,大于3cm苗种每层18-20个进养成笼。C、底播增殖:选择好海区后播苗,播苗密度为8粒/m2,播苗时间为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翌年3-4月。虾夷扇贝的生长期2.5-3年,壳高达到8CM以上为成贝,筏式养殖的亩产量1250kg,产值2万元。

        (3)刺参的生态养殖技术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对养殖海区进行改造和优化。通过投石、沉船改善海底底质,栽培藻类。推行海域上中下立体化生态养殖改善海域水质条件。上层养殖海带、裙带菜等藻类,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底层播养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种类,实行贝藻鱼多品种兼养和立体养殖。我们采取的放流增殖措施是在放苗前对改造后的海区进行适当清理,清除敌害生物。放苗时间选择在无大的风浪和非大潮期间。将参苗预先放置在聚乙烯网袋内,将网袋放在盛满海水的容器中,避免互相挤压,放在船上由潜水员将参苗轻轻分撒在礁石缝周围,也可放入沉箱中,让参苗自行爬出。苗种要求身体强壮,体长规格3cm左右或更大的参苗作为放流苗种。春季放流经人工越冬后体长在8-10 cm的参苗更好,其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

        (4)其他品种养殖技术

        鲍鱼养殖中底播增殖是长岛县鲍鱼生产的主要形式,根据皱纹盘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海区,要求水清、流畅、透明度大、海水理化因子稳定的海湾、岬角,水深10-15m,底播海区底质为岩礁、较大岩石、砾石,海区水温常年变化幅度4-28℃,盐度30-34,透明度不小于2m。海区各种野生海藻,如浒苔、紫菜、石花菜、裙带菜、海带、鼠尾藻等种多量大为好,按幼鲍每天摄食0.4-1.0g海藻、幼鲍活动范围10m2计算,单位面积海藻总生物量不应少于100g/m2。不然就要采取人工移植或增殖“藻场”以补充幼鲍饵料资源量。底播大规格苗种,鲍壳长应该在2cm以上,大规格苗种底播的幼鲍个体越大,抵御外界环境变化和避害能力越强,成活率越高。幼鲍运输环节要尽量缩短干露时间,减轻外界对幼鲍的刺激。底播时间选择在皱纹盘鲍生长适温期,每年的5-7月和10~11月,底播时,选择无风无浪天气,利用潜水员将幼鲍均匀地播撒在岩礁面上,底播密度平均为2个/m2。对皱纹盘鲍的敌害生物,尤其是幼鲍的敌害生物主要有海星、长蛸(章鱼)、日本鲟、海蟹等。为了提高鲍的生态养殖效率,采用人工办法将成体海藻移植到准备底播海区,供幼鲍摄食;或让生长成熟的海藻放散孢子进行增殖,使该海区的海藻茂盛起来。皱纹盘鲍分布水层较窄,只在水深5-19m处,呈一带状分布。为了扩大底播面积,在适于皱纹盘鲍底播或皱纹盘鲍资源丰富的海区周围,采用人工投石、投混凝土预制件等进行筑礁,扩大皱纹盘鲍分布面积,在筑礁同时,用人工采苗方法采上紫菜、浒苔、海带、裙带菜等孢子,以形成鲍礁“藻场”,然后播撒鲍苗。

贝类净化育肥与产品加工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我国是贝类养殖大国,贝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贝类由于其滤食特性和移动性差等特点,体内往往含有泥沙以及重金属、微生物等物质,埋栖的贝类如文蛤、菲律宾蛤仔等大宗滩涂贝类尤其如此。贝类含沙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食用感受和市场价格,重金属、微生物等对贝类养殖及相关产业发展存在着潜在的影响。另一方面,贝类繁殖后肥满度降低、口味下降明显,这一季节性的变化制约了贝类产品的全年供应。因此,贝类产品的净化与育肥亟待开展,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贝类产品出口创汇的规模。山东省贝类产品以鲜活产品为主,产品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贝类产品附加值低,导致贝类增养殖业规模大、产量大但整体效益较低,开展贝类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提升产品价值、延伸贝类增养殖产业链条迫在眉睫。

        贝类净化育肥与产品加工技术,明确了贝类体内泥沙、重金属等物质富集与排出的机制,采用添加投入物的方法加快贝类产品质量的提升,研究了贝类体内营养物质的提取方法,建立了贝类食品如牡蛎沙司、海鲜酱等的生产工艺,降低养殖贝类体内泥沙、重金属等物质含量,提高贝类口感和肥满度,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提供绿色健康贝类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要点

        1.贝类净化育肥

        (1)贝类净化

        通过调节海水生态因子如温度、盐度,改变贝类的呼吸、重金属吸收速率等生理活动,加速贝类体内重金属排出。藻类所提供的官能团与金属离子结合能促进贝类体内重金属的排出。在15~25℃内、盐度13、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1:1等条件下,重金属在贝类体内排出效果较好。

        通过调节盐度、温度、充气量加速泥沙的排出。在温度20~25℃,盐度25,流水充气条件下,净化8h后贝类含沙量达到平稳期,口感实验验证对虾贝类体内无沙,且最大限度保持了贝类的鲜味。需在净化过程中结合育肥。

        (2)贝类育肥

        采用前期半封闭海水池塘、后期工厂化车间的方式开展贝类育肥。通过提前培育适口饵料、适当添加多种物质等方式,在池塘中提高贝类的肥满度25%以上。后期在工厂化车间通过添加特定物质的方式,提高或改善贝类的口味。通过育肥,饱满个体的比例可增加50%以上,糖原含量提高15%。

        2.产品加工

        以“营养配伍、药食同源”的开发理念,采用除腥增香、风味调制技术,复配蔬菜、调味料,使产品集营养、美味、食用方便等优点于一体。同时可根据不同口感要求,生产原味、香味、辣味等系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Image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