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冷水鱼品种—黄海鳕人工繁育与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

1、技术要点:
(1)亲鱼驯化、筛选与培育
  在繁殖季节(每年11月-2月份)于自然海区采用流刺网捕捞的方式收集黄海鳕亲鱼,进行种质鉴定,并从中筛选体型完整、色泽正常、体质健康、摄食良好、无病症和明显外伤的3龄以上亲本个体进行驯化、暂养,暂养水泥池内气泵充气,25 W瓦日光灯控光,光照强度约为500~1000 lx,24 h光照,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1/3,温度2.1-7.2 ℃,盐度28。

(2)亲鱼性腺发育人工调控技术
  亲鱼性成熟过程中需要经历低温波动过程:亲鱼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水温从2-3 ℃逐步升温至6-8 ℃,升温时长7-9天,6-8 ℃维持4-5天;在随后的6-8天内,水温经历6-8 ℃逐步均匀降温至3-4 ℃的过程,此后水温维持在3-4 ℃左右;光照1000-1500 lx,盐度28-33,pH值7.0-8.5,微充气溶解氧5 mg/L以上,常流水培育。

(3)人工授精与受精卵网箱孵化技术
  黄海鳕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后通过人工挤压的方法获得优质精子和卵子,然后进行人工然后进行人工干法授精;洗卵后将受精卵放入水温6-8 ℃水温条件下、静水和微充气的100目孵化网箱中进行孵化,盐度为28-33;pH为7.8-8.2,溶解氧为5.2-7.6 mg/L,经历15-18天完成孵化。

(4)苗种规模化培育与管理技术
  仔稚鱼培育期间,水泥池规格为6 m×6 m×1.2 m,水深1.0 m,各池配80目气石两个,池上方80 cm悬挂23 W日光灯1个;仔稚鱼培育用水为经二级砂滤的自然海水;光照强度1000-1500 lx,水温控制在6-9 ℃,盐度控制在30-35,PH7.8-8.2,溶解氧为5.1-8.2 mg/L;仔鱼布池密度为1万尾/池,仔鱼开鰾期(37-42日龄)池内充气量保持20-35 L/h/m3,仔鱼孵出后42天开鰾完全后调大充气量至50-70 L/h/m3;孵出后第3天开口,开始投喂轮虫和小球藻混合液,轮虫密度保持在2-3 ind/ml,小球藻浓度为保持水体为淡绿色,35-55日龄,投喂轮虫与小球藻混合液的同时增加卤虫无节幼体,55日龄后投喂配合饲料;苗种培养开始后10天内不换水,从15日龄日同温换水10cm;每池早晚投喂浓缩小球藻50mL,调节水质水色、培养轮虫;每天计数投喂饵料量,根据结果调整投喂量及次数。

2、 技术先进性:
  通过开展黄海鳕亲鱼驯化、筛选、生殖调控与培育技术研究,首次建立了以黄海鳕为例的国内大宗冷水鱼亲鱼性腺发育人工调控技术模式,并形成了亲鱼的人工培育技术规范。突破黄海鳕人工授精、精子保存、网箱孵化、仔鱼培育(开鳔)等技术难题,形成了冷水鱼粘性卵授精、孵化基本方法,建立了黄海鳕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式,构建了黄海鳕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体系。同时对黄海鳕胚胎及仔稚鱼早期正常与异常发育形态学、生态学研究,初步确定了胚胎发育过程的主要关键期,基本明确了黄海鳕胚胎孵化与仔鱼发育所需的环境参数,实现了黄海鳕规模化人工繁育,该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绿鳍马面鲀海陆繁养一体化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技术要点:
(1)亲鱼强化培育
  亲鱼驯化需经历低温过程后,调节水温,逐步上升至18℃,之后培育随着自然海区水温上升而逐渐上升,驯养水温不超过22℃。调整光照强度在1000~2000 lx范围内进行光温生殖调控。亲鱼培育密度以1.0~2.0 kg/m3或4~6尾/m2为宜。早期投喂活体饵料,驯化绿鳍马面鲀亲鱼追食活饵,而后逐渐增加冰鲜冻饵的投喂量,同时减少活饵投喂量,进行饵料驯化。亲鱼摄食后投喂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牡蛎肉、紫贻贝肉、单环刺螠内脏等饵料,摄食良好。也可以在所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体质增强剂和维生素,增强亲鱼体质,减少亲鱼死亡。繁殖用亲鱼要求体型完整无缺,无畸形,无病伤,活动能力强,健壮活泼。

(2)产卵授精
  亲鱼强化期间,需定期检查亲鱼的性腺发育程度,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后,将亲鱼移入产卵池准备产卵。产卵池底部放入卵附着基,让其自行产卵授精,产卵后取出附着基移入孵化池计数孵化。产卵后取出亲鱼。受精卵孵化条件:温度为(21.0±0.5)℃,盐度为32-33,pH 为7.8-8.2,光照200-800 lx,L:D 为16:8,微充气。

(3)苗种培育
  绿鳍马面鲀苗种培育时光照以2000~3000 lx为宜,光线力求均匀、柔和,避免强光和直射光。仔鱼培育适宜水温为19~21℃,仔稚鱼的培育水温随着苗种的生长发育逐渐升高,但水温日变化应低于1℃。仔鱼开口后5 日龄逐渐加水至120 cm,以后每天采取同温换水方式,并随鱼苗的生长逐渐增大换水量,10 日龄换水率为10%~20%,15 日龄时增至50%,以后随稚、幼鱼的生长和摄食量的增加,30 日龄换水率逐渐增大到100%。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入池后,应向培育池中添加自行培养的活体小球藻或者商品浓缩藻液,保持池水中小球藻浓度为10×104~30×104 ind/mL。
绿鳍马面鲀仔鱼一般3日龄开始摄食饵料,其口裂极小,约为0.1mm,选择牡蛎受精卵/幼体作为开口饵料投喂时间3~7日龄(全长2.50~2.8mm),每天投喂1~2次,投喂量以下次投喂前稍有残饵为宜,前期10ind/mL左右,随着仔鱼生长的需要,逐渐增加到20ind/mL左右。仔鱼7~18日龄(全长2.60~6.10mm),开始投喂轮虫,日投喂两次,前期投喂量3~5ind/mL,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量逐渐增大,后期逐步增加投喂次数来保持水体中轮虫密度。每天投喂时要根据池内实际密度及镜检摄食情况,酌情增减次数及数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阶段为15~35日龄稚、幼鱼,每天2次投喂,初期投喂标准为0.5 ind/mL,后逐渐增加投喂量,至25日龄稚鱼时每天投喂2ind/mL,此后随着配合饲料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量逐渐减少。从30日龄开始饵料转换,每天先投喂配合饲料,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期间间隔约30min。随着稚幼鱼的生长逐步调整饵料型号。

(4)早春虾池网箱中间培育
  将全长为3cm以上的绿鳍马面鲀苗种按照30~50尾/m3投放至早春虾池池塘中,利用虾池温度进行中间培育,池塘水温控制在 22~26℃,DO≧5.5mg/L,盐度28~30,每日需按时监控水质状况;每日上午9时及下午15时,进行两次喂食,体质量在100g以下时,投喂冰鲜小鲜虾,投喂量为体质量的1%~2%;体质量高于100g时,为满足绿鳍马面鲀营养的均衡性,投喂人工颗粒饵料,投喂量为体质量的3%。

(5)海上网箱健康养殖
  投饵量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情况而改变,气温低时,鱼类摄食量少,应适当减少投饵量,以免浪费饵料并污染水质。气温和水温较高时,是鱼类摄食旺盛的主要生长期,根据鱼体摄食情况适当增加投饵量;网箱常年处在水中,易被牡蛎、藻类等附着,造成网口堵塞,影响水体交换和养殖安全,养殖过程需定期清洗冲刷网箱,以清除附着物。更换下来的网衣,经日晒、拍打,去除附着物,清洗干净后待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的生长、摄食活动,检查鱼有无病害发生,若网箱内发现死鱼,应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技术先进性
  本技术首次采用内分泌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绿鳍马面鲀的生殖特点,形成亲鱼生殖调控技术;首次系统的研究并优化绿鳍马面鲀的早期发育特性、饵料系列、适宜的环境条件、养殖生物学和养殖技术,形成以全人工繁育技术与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的海陆繁养一体化关键技术;首次采用工厂化与海上网箱养殖结合的海陆繁养一体化养殖模式,并形成养殖示范区,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

七带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

1、 技术要点
(1)亲鱼强化培育
  通过小黄鱼、海肠子性腺、沙蚕、牡蛎肉、维生素E、膨化料、配合饲料混合加工制成的软颗粒饲料,进行亲鱼培育,投喂的饵料量为鱼体重的3%~4%,养殖驯化期间保持水温12~24 ℃,盐度26~30.8,pH 值7.12~8.16,DO值4~5mg/L。亲鱼强化培育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鲜小黄鱼、鱿鱼、鲅鱼,并加入适量营养剂促熟强化及性逆转激素。根据七带石斑鱼的生理生态发育特点在亲鱼培育车间内建立了升温控温设施,采取逐步升温方法,每1周提高水温1℃,筛选出优质亲鱼,通过三个月的升温促熟培育强化,取精检查挑选雄鱼,注射催产激素催产开展人工催产。

(2)人工授精
  通过激素诱导产卵,进行人工授精。待雌性亲鱼腹部膨大且松软,挤压有成熟卵流出,雄鱼亲鱼有白色精液流出即可进行人工受精。用捞网捞取亲鱼先进行麻醉后放置至操作台,上铺有20cm厚海绵,约1m×1m大小,避免操作过程对亲鱼造成损伤;同时用湿毛巾遮盖亲鱼眼睛,避免光线刺激。采用干法授精,洗卵后放入网箱孵化。孵化网箱用120目筛绢,和木制框架,漂浮于孵化池水面。孵化过程中网箱内微量充气,网箱外部充气量较大。每天进行流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3)苗种培育
  仔、稚、幼鱼的培育水温为24.0~26.5℃,盐度为30.8~28.3,光照强度1500-2000lux,避免直射光。所用饵料系列为牡蛎受精卵及其担轮幼虫、小s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鱼虾糜。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经小球藻和鱼油营养强化,具体为初孵至2天此阶段不换水、不投饵;3天后以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和SS轮虫作为开口饵料,6天后开始投喂S型轮虫;10天后,仔鱼开始摄食L型轮虫,到17天后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40天后开始投喂冷冻大卤虫,55天后开始投喂配合饲料。

2、技术先进性
  该技术体系首次集成建立了一条由亲鱼引进驯化养成—亲鱼选择与培育—亲鱼控光—产卵与受精—人工孵化管理—仔鱼培育—苗种管理养成等多项技术组成的人工繁育技术路线,实现了七带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繁育,该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条斑星鲽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技术要点:
(1)亲鱼培育与生殖调控技术
  亲鱼密度保持为每平方2kg~3kg。培育用水为砂滤海水,流水培育,日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4倍~5倍(前期为2倍~3倍)。连续充气,培育水温8℃~9℃,盐度28,pH7.8~8.2。溶解氧保持在6mg/L以上,光照强度100lx~500lx。
控光时间前期L12h :D12h,后期L14h:D10h。
  使用饲料为自制的鲜冻的湿性颗粒配合饲料(玉筋鱼,鲅鱼,黄花鱼、鱼粉、鱿鱼、活沙蚕、杂虾类)。饲料中添加多微、卵磷脂等添加剂,加强亲鱼营养,以促进亲鱼发育。日投喂量体重的1%~2%,日投喂两次。每日放水排污2次以上,根据池底污浊情况,定时清刷,一般15d清刷1次。1个月倒池1次,对亲鱼培育池彻底清洗消毒。
  光控:自然光周期10L:14D时,即开始调整亲鱼培育的温光条件,控制光照强度在300lx~500lx,光照时长10h(6:00~16:00)。至2月初培育水温升至9℃~10℃时,控光周期调整为12L:12D,之后每14d调整一次光照,3月份控光周期为13L:11D,保持温度不变至采卵开始。
  温控:培育水温10.5℃为起点,按照0.2℃/d的速度降温至6℃,维持此温度培育5d后,再以0.2℃/d的速度升温至10℃进行促熟培育。

(2)人工采卵与干法授精
  将所挑选的雄鱼及待产雌鱼轻置于采卵平台,用干净、润湿的软布覆盖其眼部及背部,露出生殖孔,使用蘸碘酒的棉球轻擦消毒后,由后腹部沿生殖腺走向朝头部方向轻压前推,观察有精液、卵子流出后,即用洁净玻璃滴管收集(精液)或盛入玻璃烧杯中(卵子)。此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
  采卵40ml~50ml后,即可将纯净精液2~3滴滴入卵子中轻柔搅拌均匀,2min~3min后加少量清洁过滤海水,用10mg/l~15mg/l的PVP-I浸洗3min~5min消毒,然后用盐度35左右清洁海水冲洗,于玻璃量筒中静置10min~15min,以分离沉卵(未受精卵及过熟卵)和浮卵(受精卵),同时结合镜检,以避免受精卵的损失。

(3)受精卵孵化
  采集的受精卵用10×10-6~15×10-6的PV碘液浸泡处理5min,清洗干净后放入80cm×60cm×60cm的80目孵化网箱中孵化。放卵的孵化箱置于预先备好的水泥方池(规格为10立方米)中,池内充纯氧和空气,网箱底部加一气石连续微量充气孵化,并随时对卵子进行连续观察,及时清除水面的污物,每次孵化结束统计受精率、孵化率等数据。受精卵孵化密度 5×105粒~7×105粒/箱,孵化水温9℃~11℃,盐度33,pH7.9~8.2,溶氧量6mg/L~8mg/L,光照强度500lx~800lx,连续微充气。

(4)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池以圆形池为好,池深120cm,育苗用水为自然沙滤海水(初期加海盐提高盐度至33~35)。条斑星鲽仔鱼个体大,仔鱼布池的密度以0.5×104~1×104尾/m3为宜,池水80cm~100cm。苗种培育时光照以1000lx~1500lx为宜,适宜水温为13℃~17℃,随着苗种的生长逐渐升高培育水温,水温日变化不超过1℃,适宜盐度27~32,培育过程中要求盐度恒定,pH值为7.8~8.2。要求水中连续充气,前期仔鱼(10日龄)培育时采取微弱充气,池水保持缓慢波动状态,后期(20日龄后)逐渐加大充气量,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氨氮应在0.02mg/l以下。培育前5d逐渐加水至120cm,以后每天采取同温换水方式,并随鱼苗的生长逐渐增大换水量,开口期10日龄换水率为10%~20%,20日龄时增至30%,以后随鱼苗的生长和摄食量的增加,换水率逐渐增大到50%~100%。每日吸底,清除污物1次。
  仔鱼入池后,保持池水中小球藻浓度为10×104~30×104ind/ml,为轮虫强化提供饵料。仔鱼一般在孵出后6d~7d开口,消化系统开通,肠道逐渐变粗。孵出后8d开始投喂经过小球藻和营养强化剂强化过的轮虫,保持池水中轮虫密度2ind/ml~3ind/ml。孵出后9d可见稚鱼肠道中开始有食物。每日微充气恒温静水培育。孵出17d左右,可以投喂经营养强化后的卤虫无节幼体。鱼腹部变宽,消化道在鱼体腹部下方下垂,腹部明显地凸出,肠道和胃膨胀变粗。开始可以保持池水中卤虫无节幼体密度0.5ind/ml~1ind/ml,以后逐渐增加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增至1ind/ml~2ind/ml后保持密度,减少轮虫投喂量。每天吸底清污1次,每日换水20%~30%。孵出30d以后,鱼苗进入伏底变态阶段,再经过5d~15d的时间,变态基本完成,幼鱼进入伏底生活状态。减少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量,可以逐渐增加投喂大卤虫成体量(占体重的2%),经过3周的转换,开始逐渐进行配合饲料的投喂驯化。经过80d~100d的培育,幼鱼全长可达50mm以上,达到苗种出售规格或进行人工放流。

2、技术先进性:
  该技术根据条斑星鲽的生态习性、生长、繁育等规律,建立了适合我国自然和经济条件的条斑星鲽全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和具中国特点的亲鱼性腺发育人工调控技术模式及相关参数,实现了条斑星鲽的全人工繁育,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Image

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电子标识编号:CA160000000610029530001  鲁ICP备2021036265号

© 主办单位: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邮政编码:266104

⟰ 单位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游云路7号 ☎ 电话:0532-89016518 ☏ 传真:0532-89016514

Image